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京胡 >> 京胡前景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小说连载知青岁月二公社宣传队1参

来源:京胡 时间:2022/8/17
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 https://yyk.99.com.cn/fengtai/68389/

小说连载《知青岁月二、公社宣传队》1、参加宣传队

(内容简介:电影《芳华》以至年代为背景,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人民解放军文工团,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,经历着成长中的人生命运故事。

文革期间文艺宣传队图片

文革期间灌县革命委员会,有支很不错的文艺宣传队,简称县革委宣传队。上山下乡后主要骨干,即灌县中学的文艺知青们;部分下乡在幸福公社,部分上山在向峨公社。

年下半年的时候,幸福公社决定成立一支,自己的文艺宣传队简称公社宣传队。成员主要当然是知青,即那年县革委宣传队的人。本部小说中的小邹,有幸参与在其中。

在这里小邹以文字的形式,将当时宣传队的主要活动记载下来。应该说这支文艺宣传队成员们的经历,远比电影《芳华》中描写的,更为真实、更为丰富多彩。)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目录:

1、参加宣传队2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9

2、宣传队成员10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19

3、演出准备18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7

4、活动花絮28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6

5、保护美女37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5

6、陈女士选择46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54

7、各种竞争55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63

8、增添节目64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73

9、演出高潮74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82

10、关于氮肥厂83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92

11、游二王庙(上)93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99

12、游二王庙(下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3、氮肥厂之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4、氮肥厂之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5、氮肥厂之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6、到县革委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7、到县革委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8、到县革委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附:《在县委书记身边工作的日子里》节录

19(第三章13第(2)节):幸福名义…………………

20(第三章13第(3)节):知青生活…………………

21(第三章13第(4)节):快乐回忆…………………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1、参加宣传队

(内容提要:本小说的主人翁,以乐手的身份,参加到幸福公社宣传队。他必须学会演奏,宣传队的全部曲子,适应新的生活。)

话说文革期间年下期,县革委成立后,组建的县革委文艺宣传队,同时也叫县宣传队(下同)。在当时精神生活不足的情形下,活跃灌县群众的生活起到些作用。他们都是这时灌县中学的学生,人数少只十多个。演出几乎每场都爆满,内容以歌舞为主,加上些器乐合奏等。年的春节,慰问驻灌县的解放军部队,也是这支县宣传队。听参加的成员回忆说,效果也还可以。

到年底,知青上山下乡开始,到年停止、年结束。这项活动共经历16年。灌县城乡居民累计约40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约4万人;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超过1万人,几乎所有家庭都牵涉到了。

年初县革委宣传队的成员,慰问完解放军也加入到上山下乡的队伍。他(她)们部分上山到了向峨,那里有灌县人瞩目的美女——楚燕!还有报幕普通话说得很好的美女——俊奇。演出和组织能力很强的恬恬,曾任县宣传队的队长。

另外有部分县革委宣传队的成员,下乡到幸福公社6、9大队。中也有位姓陈的,曾任县宣传队副队长,下乡在塔子大队即6大队。她人材出众组织能力强,身材长相都好;报幕的普通话同样铿锵有力,演出时的表情包很多。现在看为艺色双绝的姑娘,相当受到观众的喜爱。

文革期间的文艺宣传队图片

同时下乡到幸福公社6、9大队的,还有另外几位有吹笛子的,拉手风琴的、唱歌的、拉小提琴、拉二胡的等。年国庆节过后,公社要组织文艺宣传队,仅他们还不够。于是又有宁江厂、成都、灌县的知青参加进来。新组建成的幸福公社宣传队共18人,成员由群众推荐、公社领导指定。

幸福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,其中的原因应该是,这年中内蒙古的文艺轻骑队——乌兰牧骑路过幸福公社。这行人听说这里是年,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地方。他们当即停下汽车,即兴在幸福桥头演出几个精彩节目。

据观看的社员们讲,其中蒙古族特有的顶碗舞蹈等等。由于看的社员和过路群众多,很可能这事影响了公社领导。他们利用知青中,原县革委宣传队的成员;加上其他一些人,也办起了公社的宣传队。小邹恰好会点乐器,因此也进了宣传队。应该说是年给带来的好运,他凭借自己的特长,按两报一刊社论说的,“跨进了伟大的七十年代”!

这时候演出歌曲类节目,看起来曲调也简单,稍微会点器乐的都能应付。宣传队分为乐队和歌舞队,其中歌舞队有7位姑娘、5个小伙共12人。另有乐队6人都是男士,其中邓眼镜、余知青、小邹三个都是灌县城关人。其余两个宁江厂的、一个灌县的,他们一个拉小提琴、两个拉二胡。这三个不苟言谈,经常一起说话的,为邓、余、邹这三人。公社宣传全部由陈女士负责,肯定都是知青。

至于演出的节目,陈女士提出将之前县宣传队演出过的,原样照搬出来即行。同样经公社领导同意,节目内容以《红灯记》第五场“痛说革命家史”为主。再加些歌舞内容,以毛主席视察都江堰、幸福公社为主。能演出1个半至两个小时。其中歌舞类节目,县革委宣传队的时候,四川省广播电台曾录制播放过。

这样的文艺宣传队,二胡、三弦、京胡都能用上。小邹记得整个16首曲子,他差不多承担了12首,占其中的大部分。这时他才知道,曲调要达到演出水平,也相当不容易。乐队其他知青,因为都在之前就演出过,他们都驾轻就熟。其中水平最高的,应该说是姓余吹笛子的,和拉手内琴姓邓的两位。特别是戴眼镜姓邓的,虽然手风琴只能拉些简单曲子,还会些京胡和二胡。他正在努力自学音乐专业,说是以后想作曲。

邓少年时就在城关学习武术,他师傅是灌县名人,解放前成都青羊宫,擂台赛打过金章。邓在幸福9大队3队当知青,和小邹差不多同时下乡;但邓已经打过两次架,只是还没有伤人。听邓说主要农村青年挑衅,想试一试练过武术邓眼镜,到底有好厉害?邓认为农村青年手胳膊腿脚很有力量,只是打架的技巧差,拳脚没有练过也不硬。他们练武术的一是学套路,二是要练手脚拳头;三是抗击打能力强,所以一般人都打不过他们。

为了在乐队跟上去经人引导,小邹请教过灌县,器乐水平最高的人——王瞎子。王这时50多岁,家住城关马家巷的一处院落里。听人说大致解放前,王10来岁的时候,王这人因病眼睛瞎了。王家里有钱、也有文化,为了他成为有用的人。家里从成都请来老师,教授王学习器乐。过去流传“瘸精瞎怪”,好像这类人反而出众。实际是人神经功能的互相补充,当一部分功能失去,另一部分功能补充上来。

王虽然眼睛看不到,情形迫使他专心学习。他也二胡、京胡、三弦都会,水平相当高,远在小邹家院落“田二胡”之上。解放初文化政策比较开放时,王参加唱堂会的活动。即自己携带乐器,为唱戏演出的人伴奏。经过王的熏陶,他的街坊邻居,包括王自己的儿子,器乐水平特别是二胡,都相当可以。其中之一姓熊的,还考取四川音乐学院的民乐专业;毕业后在福建某演出团体,从事演出和教学。王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二胡高手,成年后在都江堰市教授上门求教的学生。

王这位民间的器乐高手,对来访人特别是青年,都亲自示范悉心指导。小邹听他拉二胡、京胡、弹三弦等,感觉很好甚至有震撼的心情。王还告诉说中国民间乐器三弦为王!三弦的作用特殊,无论多么锣鼓喧天,三弦的声音都要透出。一支民间乐队要有三弦,否则会单薄不好听,这样说来小邹应该弹好三弦。

有人告诉说重庆歌舞团,一位姓何的专职弹三弦,还是灌县某人的女婿。经人牵引介绍,小邹也去造访过。这人的爱人家住城关井福街,他来灌县的时候小邹见到了。何姓人也告诉了很多,小邹不知道的外面事情。还说他不久前去北京,参加抄写芭蕾舞《红色娘子军》总谱。重庆也准备排练这部舞剧,不过不是芭蕾舞,而是中国歌舞。

文革时期到处都会出现的场景图片

时间到了21世纪在电脑的作用下,上述各种活动几乎都停顿了。现在有打印机、复印机,根本就用不作抄写。有机器的电子音乐,手指将按钮一动,各种器乐什么声音都来了。学习民间乐器的越来越少,但凡是学习的水平都高,已经向专业化发展了。

年这时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,为后来当过县委、市委书记的徐振汉。当年他已经是县革委副主任,兼职任幸福公社革委主任,整党建党后为幸福公社书记。徐召集宣传队全体会议,鼓励大家尽快把节目拿出来。然后全公社每个大队演出一遍,如果县上有活动也可以去演。所有排练、演出活动都由公社出具证明,大队革委会认可,生产给评记工分。中午就在公社食堂,自己买饭票吃顿午饭。徐和小邹父亲认识,有时他和小邹多说两句话。

徐兼职幸福公社领导,事情的由来是原的革委会主任,一位姓蒲的老同志辞职。这人因工作中的矛盾,居然搁挑子不干!蒲说过这样的话,一个月30多元钱;干什么都麻烦得很,干脆回去自己做。蒲灌县当地农村人,解放前给地主当长年(长工)。他很会种蔬菜!此后经常挑着担子上街卖菜。

小邹也时常看到蒲挑担子,在成灌公路上行走。不过年全县整党建党后,过些年落实干部政策;蒲仍然补发工资,按退休干部对待。组织结论当年他搁挑子不干,一是受到文革中不正确思潮的挤压;二是蒲自己也有经不起考验之过,应该受批评教育。

宣传队的排练地点也只能在公社,如果公社有会议,一群男女青年在旁边跳舞唱歌也不像话。遇到会议到哪里去呢?唱歌跳舞的会一起玩耍,打扑克、讲笑话、拉家常什么的都行。乐队的其他成员,因为曲子都会,有时他们也伙在一起玩。但是器乐这东西必须每天摸,因此乐队的也必须每天练。如果一两天不摸稍为生疏,演奏的时候立即就会有反映。

上世纪80~90年代,学习器乐主要是手风琴、钢琴的孩子多。这类孩子的家长们,都要参加其中,从事引导陪练活动。常言道:“一天不练,老师晓得;二天不练,家长晓得;三天不练,邻居晓得。”还有人说学器乐的孩子没有童年。虽然如此但经常的练习,对孩子们终生都有好处。因为有哲人说过,有手的作用下,人大脑发展起来了!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都看到,学习器乐达到一定水平的孩子,可以说受益匪浅,他们转行干什么都可以。

幸福公社宣传队乐队里面,最艰难的应该是小邹。因为他接触的曲子都是生疏的,必须加紧练习才可能参加演出。所以每到公社有会议的时候,他就把从“田二胡”那里借来的三弦、二胡、京胡等。都抱到大队王书记家,前面说了9大队王书记家在3生产队。小邹借用他家吃饭的桌子、凳子,专心练习要演奏的曲子。这个时候宣传队的,包括乐队的其他知青,也只能到王书记家的院落活动。公社伙食团中午12时开饭,农村人要下午1时左右才吃午饭。因此宣传队的人在王书记家和院落活动,并不影响农村人的什么。

文革期间的文艺宣传队图片

时间过去几十年,打印这些文字,这时候的老邹大爷仍然记得。公社伙食团用粮票买饭票,0.18元1斤;大米每斤0.11元,换饭票外加7分钱;而街上饭馆米饭,0.20元1斤。菜就只有蔬菜类,连炒菜的油也少,不管什么菜每份5分钱。公社的人每月计划供应1斤猪肉,伙食团每月卖两次肉,绝对没有知青们的。

小邹这时的经济状况如下,每月只能有2元钱的零花。年的时候,1~9月每月10元的知青生活费,共90元母亲都要他积攒起来。然后另外给2元钱,作为一个月的开销。年生产队分红的50多元,母亲叫存了张30元的存折,其他20多元钱交给家里过年。年仍然还是保持,母亲每月给2元钱的生活费标准。现在参加宣传队,在公社吃饭肯定不够。

他只好从自己共元,分几张存款条子中。取出张10元的在储蓄所兑现,作为自己的饭钱开支。好在公社距离太平街的家约2公里,一般情况下他尽可能,早晚在家里吃饭。只是中午在公社伙食团吃一顿,经济压力也不是好大。其他稍远的宣传队知青,只得在公社伙食团吃饭。这段时间小邹他们像公社干部一样,在公社出入1个多月的时间。

粮食方面去年年,生产队按最高标准,分给他斤原粮,折合小麦、大米等共约斤。加上国家1~9月供应大米每月30斤,合计共斤,那么年小邹实际有粮食斤。因为离家近这些粮食,主要都放在家里面。年分配已经算出,粮食最高的也是斤。现金分红方面如果文艺宣传队的时间,都算成出工的工分,他会有元左右的分红现金。因此他的日子,粮食和经济两方面,实际上是好过。

宣传队的一切都安顿好了,现在各人专心致志,把节目练习好准备演出。前面说了公社肯定经常有会议,小邹等人只好经常,出现在大队王书记家。灌县城关年整党建党恢复县委,灌县农村年即整党建党,恢复公社党委、大队党支部。中共的根基改革开放前既城市也在农村,改革开放后才逐步移到城市,由此带来的变化是经济大发展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民,日子变得相当好过。原因一是有土地,二是部分人有几十年打拼的经验,到这时候普遍比城里人好过了。

……。

幸福公社年整党建党后,大队革命委员会主任、副主任不再管事,重新由党支部书记说了算。那些天小邹也看到,县上派的工作队,有军人、干部等,在生产队、大队出入。平时就不苟言笑的党员们,忽然之间都严肃起来。不久就听说公社党委、大队党支部、生产队党小组都恢复了。从气氛上看到这一切之后,生产队的景况比过去要正常些,最起码东说西说吵闹的人少了。

小邹他们宣传队经常活动的,王书记家也不宽敞。3间不大的瓦房,刚解放时分地主的。另外有2间不知什么时候,新建成的草房专门喂养猪只。院落里还有其他的几家农户,宣传在这里活动时,一定有许多人主要是孩子们观看。

文革期间的文艺节目宣传队,真正的芳华时期图片

公社、大队、生产队的时候,农民喂养的猪只都包猪屁股。即猪只的屎尿粪都归生产队,然后生产队每年称两次猪只的重量。根据猪只的重量、计算猪只的头数,记上一些工分年底统一核算。猪只出肥每只达到斤以上,即可以卖给县上代表国家的屠宰场,当时称“食品厂”。大致1斤活猪0.40元,再按计划价格返销50或斤,次一等的粮食。

前面的章节说了,国家卖猪肉1斤0.70元;交售一头肥猪,返还35斤猪肉票证。其中15斤归养猪户,20斤归生产队。生产队的部分,按每月半斤分给全体社员。民间谚语:“富不丢书,穷不丢猪”。猪只能挣工分、还能吃肉,起码农村人必须要有猪只。(山居)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1318.html